清华50岁副教授被辞退,是“制度冷血”还是“混日子”?
最近清华大学一位50岁副教授被解聘的事情在网上引起热议,如今因为年龄问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,颇让人无奈。
从8月2日到31日,公众号“受想行识”连续发布了四篇帖子。陈述了自己本硕博求学、清华入职、10年工作、晋升折戟和黯然走人的整个过程,认为从预聘-长聘制的文件到执行,从个人表现到最后挣扎,都充满了深深的委屈。
他自称是前清华大学副教授,研究新媒体信息传播,因为没有通过“非升即走”的预聘-长聘制考核且合同到期而被辞退,此次失业正好是他刚过50岁生日。
在系列帖子的最后,L老师提醒大家,要以我为鉴,“万事趁早”。
据悉,这位副教授于2012年入职清华(因他读研是在本科毕业工作多年以后,所以到清华工作时就已40岁),长期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。
清华大学并不是最早施行非升即走制度的高校,但却是实施得比较规范的学校,既不是3年引进8000名专职科研岗,更不是一次考核淘汰97%的申请人。
按照清华“准聘-长聘”制度要求,副教授准备在明年申请长聘,但清华人事处要求他必须在今年合同期内参加长聘申请考核。所以他只好在今年3月提交了申请材料,但最后没想到,即使在专家评审全票通过的情况下,学校却拒绝了他的长聘申请。
按照一般的操作手法,尤其是参照北京大学稍前的长聘制改革,新体制有两个好处,一是获得长聘副教授或长聘教授之后,不会再被聘期考核,可以安静、自主地搞自己的研究;二是,长聘体制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旧体制。
这位副教授表示,他多次向校方要求与校长见面。终于在解聘后的8月19日,面见了王校长。他表示,校长回复他说,评聘标准最主要的就是科研发表,其他教学、育人等方面工作,不是评价重点。
现在清华教师准聘期考核的导向就是以科研为主,可以不做学生工作,可以教学有所见面。
一位50岁的清华副教授,因为长期埋头教学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,学术上并不出色,从而被校方拒绝长聘。所以严格来说,不能说是清华解聘了他,而是清华拒绝长聘他。
这位副教授出生于1972年7月,本科毕业后工作了6年,硕士毕业后工作了3年,博士毕业后又做了2年博后,终于2012年在清华重新入职时年40岁,开始成为一名讲师,经常自嘲“年纪比较大的年轻老师”。
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间,L老师在教学和育人上的确兢兢业业,“教学工作量一直远超标准,几乎是规定工作量的两倍”,获得过校级的挑战课和精品课,还在2015年到2020年在学院安排下做了5年多的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,“是学院担任这一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师”。
与此同时,他在科研上也表现不错,不仅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三项社科重大子课题,还发表了“可能不够突出但也并不差”的学术成果。
现在新进大学的老师基本没有编制,都是走“非升即走”的聘用制。先签三、五年的合同,然后根据业绩来决定能不能续聘。考核的重点就是科研论文发表情况,发表的数量、刊物级别。
很多网友认为虽然现在一直强调不得“唯论文”是从,但实际上,高校拼来拼去还是要比论文。很多学校都将论文看得太重要了,甚至比学习还要重要,而对于副教授级别来说,科研结果要比教书育人更重要。
现在都提倡打破“唯论文论”的观念,那么副教授级别的是不是也应该打破“唯科研结果论”的概念呢?毕竟学生是来学习的,不是来看老师搞科研的。
在制度面前,没有人会真的同情你。在面对部门决定时,你能做的最多是申诉,但也要知道,申诉的结局最多是,给你一个不甜不淡的说法,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有任何转机。
在申诉中,该副教授明确要求与校长面谈。然而,在6月25日接到辞退通知之后,他先等来的不是校长,而是7月31日办理离职手续。
在这场面谈中他认为,虽然自己在科研上并不非常突出,但学校长聘委员会刷人没有给出充足的理由,没有考虑自己在教书育人上的突出贡献;与此同时,人事处也三次违反文件规定,一是不批准自己延长1年准聘期,二是在长聘委员会中没有做到每个学科有一名委员,三是没通过长聘也没给与1年过渡期。
有网友认为高校中50岁其实是科研的黄金年龄,有前期积累,再加上清华的平台,不应该没有成果。如果年轻学者没有成果可以理解,但这名教授工作近10年,竟然一个科研项目都没有。
先不说他的实力有没有问题,就说工作态度就有很大问题,虽然他满腹委屈抱怨清华种种不公平,但实际上还是自己不努力。
甚至有网友说,清华这种高校的学生本就不需要老师太多讲授上的功夫,老师在科研上的贡献才能带动学校的发展。
还有网友则认为,评选规则有待商榷,清华此举没有人情味
单一以缺少科研论文作为辞退理由,对副教授来说是一种苛责。即使是科技人员也很难说在十年内有特别多的科研成果,何况副教授五十岁了,负担重,再失业的话,可能就导致一定的社会问题。
在聘任和辞退合同制老师方面,估计很多高校也没有出过硬性规定。这个教授以为自己兢兢业业的应该人文关怀可以续聘,但是清华只看到他工作9年没有科研成果,他以为自己与校长的会面扭转局面,但校长没有为他破例。
在规则上,清华可能没有做错,但这个制度也太不人性化甚至有些残酷了。
对于这位老师来说,压垮骆驼的绝不是最后一根稻草,而是之前长达10年的悠哉悠哉,没有把非升即走时刻放在心上,没有绷紧这根弦。
“因为入职时年纪已经比较大了,所以做事会更加求稳,再加上本身也不是急性子,所以心态上并没有着急。”
“但我并没有抱怨。总结起来自己的心态就是‘年纪比较大的年轻老师’:反正之前已经耽误了这么多年,已经不能申请青年基金,也拿不到什么青年奖项了,所以也就不在乎再多耽误一年,做自己喜欢的教书育人工作,把事情做好更重要。”
与此同时,他反而总是幻想着,只要我全力做好了教学育人,努力搞了科研,学校最后就会认可或体谅我所做的工作。
一方面是,这样慢悠悠的性格决定了这样坎坷的命运。另一方面是,L老师根本没有得到过来人的指导,或者没有听进去过来人的指导。
纵观此事件,青年教师刚刚入职高校,需要面对各种全新的挑战,从初登讲台,到独立科研,再到与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同事的沟通交往,要么自己摸索,打怪成精,要么自己彷徨,不知所终。
点击以下“阅读原文”进入榴莲EDU精选教育课程